【新華社】

「等到明年,如果我的這群馬生下60匹改良小馬駒,少說也能賣300萬元。」60歲的奇世業指著綠草間奔馳的馬群說,「養馬本來就是我們‘馬背民族’的長項,我們要重振旗鼓,挖掘土生土長的馬文化,打造一種特殊的產業。」

奇世業是成吉思汗第34代孫,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(縣)展旦召蘇木(鄉),自小就與馬結下不解之緣。他說,「記事時起,就在馬背上翻滾,家家戶戶都有一大群馬,主要用於乘騎、拉車,人與馬形影不離、非常親密。」不過,隨著農村牧區機械化的普及,大量馬匹失去用武之地,逐漸被淘汰。

曾在當地某國有企業任職的奇世業,幾年前因企業改制回到牧區後發現,昔日數量龐大的馬群不見了蹤影,許多人家甚至連一匹馬都不養了。

「馬是很有靈性的家畜,特別是蒙古族人對馬有特殊的感情,這個根我們不能丟。」奇世業說。於是,四年前他開始在自家2000多畝草場上重新飼養馬群。

「蒙古馬耐力強,而且具有耐熱、耐寒、耐粗飼料等優點,」奇世業說,「不過,我們也要與國際接軌,讓它長得高大起來,奔跑速度要有提升。」現在,他正在利用西方國家的純血公馬,對自己的蒙古馬群進行改良。

他指著四匹改良後的馬駒說:「它們比其他同齡馬駒高半尺左右,漂亮了許多。」眼下,他的上百匹母馬已有60多匹成功受孕,來年有望生下更多的改良馬駒。

去年起,達拉特旗政府決定每年搞一次國際馬文化節,將世界各國名馬與騎手邀來進行馬術比賽,也請國內外專家前來舉行馬文化論壇,推動當地馬文化與馬產業的發展。

奇世業也乘勢將自己的部分馬匹投放到附近的旅遊景區供遊人乘騎、觀賞,經濟效益不錯。如今,他繁育的蒙古馬小馬駒每匹市場價為5000多元,改良後的小馬駒價格高達5萬至10萬元。

據達拉特旗旅遊局局長溫雲耀介紹,30年前全旗養馬數量在2萬匹以上,後來一度縮減到不足千匹,現在全旗馬匹數量又增長到3000多匹,不少群眾像奇世業一樣養起了消失多年的馬匹。

「馬產業是一個生態環保產業,市場前景十分廣闊。」溫雲耀說,旗政府計劃把馬產業與現代農牧業相結合,以生態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為載體,推動沙漠治理、發展馬文化經濟,從而延伸產業鏈條,培育地方經濟增長新引擎。

記者了解到,如今內蒙古許多地方像達拉特旗一樣都在重塑馬文化、打造馬產業,奮馬揚鞭大做「馬背文章」。

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、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聯合黨委書記包明德說,作為中國五大牧區之首的內蒙古大草原,處處洋溢著馬的氣息。內蒙古打造馬文化與馬產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,在「馬背」上大有文章可做。

【2012-08-27 新華社】

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